城市的历史-歌词不知不觉这城市的历史
本文给大家介绍下城市的历史,以及歌词不知不觉这城市的历史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所关注的城市的历史内容有所帮助,如果喜欢,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出现在什么时间什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出现在什么时间什
城市是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形成的城市的历史,至今已有5000年的历史。人类历史上最早考古发现城市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城市的历史,在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两河流域陆薯。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出现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
耶利哥 (Jericho), 又名杰里科, 位于约旦河西岸, 耶路撒冷以北, 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连续居住的城市, 早在11000年前就已经有人在这里居住. 由於杰里科城有充足的水源, 而且位於死海北岸至地中海与加利利至耶路撒冷两条路线之间, 所以经济与贸易十分发达, 被称之为"棕榈树之城", 当地还盛产柠檬, 桔子, 香蕉, 蓖麻渗悉举, 瓜果和葡萄.
1950年对市郊的Tell Ramad的发掘证实,早在公元前10000年到公元前8000年的时代,大马士革已经有人居住。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陶轮在哪出现
从陶轮到车轮
让我们暂且不管考古学家的争论,先来看看他们的共识有哪些:
车轮的前身是制陶用的轮子,古人用它可以成批制作陶器[01 在陶轮上制作陶器],这是人类最早的工艺品和容器。最简单的陶轮只需一对盘形的车轮,轮盘之间装一根轴,轴直立竖放;陶工一面用脚旋转下面的轮盘,一面用手将柔软的粘土置于上面的轮盘中,塑捏成形。
美索不达米亚最早的轮子只是一些圆形的板,和轴牢牢地钉在一起。到公元前3000年时,已将轴装到手推车上,轮子不直接和车身相连。以后不久,又出现了装有轮辐的车轮。这种原始的手推车虽然笨拙得很,但比从前一直使用的人的肩膀和驮兽(通常是驴子)要好得多。
车轮还很早就用于制造战车。这种战车先是用来冲入敌阵,迫使敌人溃散;后来又当作战台使用,战车兵可以站在战车上朝敌人掷标枪,杀死敌人。
历史上最早的妓院出现在什么时候
娼妓之起源,大概胚胎于周襄王时代,齐国管仲之设女闾,即始作俑者。《
历史上最早的一个春节出现在什么时候?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丛碧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其他的传说就不现实了。
伊拉克地区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乡村/城市)
城市
历史上最早的国家是什么城市的历史?出现在什么时候?
世界最早的文明——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希腊语的意思是两河之间的土地。)文明(又称两河文明)发源于底格里斯河(Tigris)和幼发拉底河(Euphrates)之间的流域——苏美尔(Sumer)地区(中下游地区)。美索不达亚是古巴比伦(Babylon)的所在,在今伊拉克(Iraq)共和国境内。 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250年是两河文明的鼎盛时期,《旧约全书》称其为"希纳国"(Land of Shinar)。两河沿岸因河水泛滥而积淀成肥沃土壤,史称"肥沃的新月地带"(南美的那个和"金三角"齐名的地区堪称"罪恶的新月地带")。由于两河不象尼罗河一样是定期泛滥的,所以确定时间就必须靠观测天象。住在下游的苏美人发明了太阴历,以月亮的阴晴圆缺作为计时标准,把一年划分为12个月,共354天,并发明闰月,放置与太阳历相差的11天。把一小时分成60分,以7天为一星期。还会分数、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和解一元二次方程,发明了10进位法和16进位法。他们把圆分为360度,并知道π近似于3。甚至会计算不规则多边形的面积及一些锥体的体积。
什么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历法
玛雅历法
玛雅历法是一套以不同历法与年鉴所组成的系统,为前哥伦布时期中美洲的玛雅文明所使用。
这些历法以复杂的方式互相同步、并紧密结合,形成更广泛、更长远的周期。
玛雅历法系统本身建立在通行于当地的历法系统上,而该系统至少可追溯到西元前6世纪,与其他中美洲文明所使用的历法享有许多共同的特徵,虽然中美洲历法并不源自玛雅文明,但其後续的延伸以及去芜存菁的手法是最为精密的。
在阿兹特克历以外,玛雅历同样是文件最齐全、最能够完整理解的历法。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钱庄出现在什么时候
钱庄亦称为银号,钱号。在明代便已经存在,明清中的文献和小说中就有相关记载,在清代时候初具规模,主要商业城市均开设钱庄据史料统计,自康熙初年到道光十年,北京开设的钱庄就有389家,在上海,自乾隆五十一年至嘉庆二年以前,有钱庄124家。
“大宋钱庄”是我国最早的钱庄,还铸行了我国最早的钱庄钱,叫做“大宋钱庄当白”,但此钱的确切铸造时间难以考证,可能是一种试铸品而未正式使用,或在短期使用后即停用,故存世甚罕而未见于著录。
据有关著作称,官方文献最早出现“钱庄”一词是在清乾隆十年(1747年),福建巡抚周学健奏称:“但铺户奸良不一,应敕各州查明,该处钱庄若干,钱铺若干,造册”。
简述城市的由来及城和市的涵义
城市
城市也叫城市聚落城市的历史,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人口较稠密的地区称为城市,一般包括了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并且具备行政管辖侍蠢功能。城市的行政管辖功能可能涉及较其本身更广泛的区域,其中有居民区、街道、医院、学校、公共绿地、写字楼、商业卖场、广场、公园等公共设施。
“城”主要是为了防卫,并且用城墙等围起来的地域。
“市”则是指进行交易老知陪的场所。
城市具体形成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城市的起源从根本上来说,有因“城”而“市”和因“市”而“城”两种类型,因“城”而“市”就是城市的形成先有城后有市,市是在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类型的城市多见于战略猛启要地和边疆城市,如天津起源于天津卫;而因“市”而“城”则是由于市的发展而形成的城市,即是先有市场后有城市的形成,这类城市比较多见,是人类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本质上是人类的交易中心和聚集中心。城市的形成,无论多么复杂,都不外乎这两种形式。
学术界关于城市的起源有三种说法城市的历史:
1.是防御说,即建城郭的目的是为了不受外敌侵犯;
2.是集市说,认为随着社会生产发展,人们手里有了多余的农产品、畜产品,需要有个集市进行交换。进行交换的地方逐渐固定了,聚集的人多了,就有了市,后来就建起了城;
3.是社会分工说,认为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一个民族内部出现了一部分人专门从事手工业、商业,一部分专门从事农业。从事手工业、商业的人需要有个地方集中起来,进行生产、交换。所以,才有了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按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和世界城市发展的历史来看,城市分为集市型、功能型、综合性、城市群等类别,这些类别也是城市发展的各个阶段。任何城市都必须经过集市型阶段。
集市型城市:属于周边农民或手工业者商品交换的集聚地,商业主要由交易市场、商店和旅馆、饭店等配套服务设施所构成。处于集市型阶段的城市在中国主要有集镇。
功能型城市:通过自然资源的开发和优势产业的集中,开始发展其特有的工业产业,从而使城市具有特定的功能。
综合型城市:一些地理位置优越和产业优势明显的城市经济功能趋于综合型,金融、贸易、服务、文化、娱乐等功能得到发展,城市的集聚力日益增强,从而使城市的经济能级大大提高,成为区域性、全国性甚至国际性的经济中心和贸易中心(“大都市”)。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历程及特征
关于城市的定义,我国汗牛充栋的历史文献中有过许多岁逗解释。我国古代的“城”与“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城,多是指四面围以城墙、扼守交通要冲、具有防卫意义的军事据点。“城,郭也,都邑之地,筑此以资保障者也” 。市,指的使交易市场。“市,买卖所之也。”“贸、贾,市也”。可见,凡进行纳早买卖的交易场所即为市。从古文文献记载城与市的基本特征看,城与市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有城不一定就有市,相反,市场也不一定围筑墙垣。可见,最初的洞雀雀城或市,皆不包括复合名词“城市”的概念。只是到了周代,随着城或市的发展与变化,它们才逐渐含有“城市”的意义。即城市是一个人口集中、非农业各类产业发达、军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通常是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交通与文化的中心。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战国至南北朝时期。此时期城市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政治因素的制约,故在此阶段前期,即战国至东汉末,当时我国历史的政治局面是从分裂走向统一与稳定的时期,表现在城市的发展趋势是由点的分散与狭小变化为点的相对集中与扩大。而后期,从东汉末至南北朝时,我国境内政权不是呈鼎立状态,就是呈南北对峙或分裂局面,政治动乱持续,战争频繁不断,表现在城市的发展趋势就是不稳定,许多城市的兴衰具有政治、战争作用的突发性。另外,这一阶段新兴的城市还有手工业、商业贸易的发展,宗教的传播等原因的推动。此外,随着各个时期边疆地区的持续开发,城市的地理空间分布更广阔,在长江与珠江流域已出现了一些新的城市。但南方除少数大城市的发展水平逐渐接近北方外,黄淮流域的城市数量与发展水平仍居当时全国的主导地位。
城市的兴起和发展是有其必然性的,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形成、发展的历史。这一时期我国城市的兴起和发展有以下四种途径:
一、由早期的侯国都邑发展而成的城市。这类城市历史长、规模大,发展的条件,特别是人文主观条件优越,如临淄、曲阜、咸阳、邯郸、大梁、蓟、郢等。它们多在西周时已筑城垣,尽管其早期规模小,城垣简陋,但由于都城特殊的政治地位,能凭借诸侯国内人、财、物的全面支持,加上选择城址时多考虑了其自然与经济地理条件,而且即使在秦汉统一以后,它们中的多数虽失去了国家或政权政治中心的优势,但仍是某一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因此,他们仍能维持其持续的发展,领先于当时全国城市发展的先进水平。
其二、由于郡县治等地方政区的设置和统一推行,许多郡、州、县治等地方政区治所逐渐形成城市,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这是因为,设治的地方多为一个地区的政治、军事等的中心。如秦汉时济北郡治博阳(今山东泰安)金城县治(今甘肃兰州)等,皆是最初作为地方政取得治所而逐渐发展为城市的。尽管由于自然环境和经济地理条件等变迁,有些郡、县治城以后衰落了,但大多数的郡、县治城则自秦汉以来得到了持续的发展,甚至大多成为今天某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中心,如商丘、石家庄等即是如此。秦汉时千余个郡县治所城市,特别是黄淮流域中原一带的城市,基本是通过这一政治动因的途径迅速形成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其三,处于水陆交通枢纽或是河川渡口、江湖河海交汇点等的城邑,由于交通便利、交换频繁,使人口、货物聚集而发展起来的城市。这类城市经济意义较为重要,因而发展快,也具有城市历史长的特点。一些地方政区治所在选择建城位置时也注意到了交通、水域等,因此,也属于这一类型。如汉武帝征服匈奴夺取河西地区设置河西四郡以后,河西城市开始陆续兴起。同时,由于河西走廊上东西交通频繁,著名的“丝绸之路”上的河西城市不断得到发展。其中以敦煌发展最为显著,东汉时一度成为管辖西域的政治、经济中心。其他如武威、张掖、酒泉等城市发展,作为东西交通的必经之路,其交通的畅通与否以及与西域贸易往来的密切程度是当时直接影响这里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当时的淮阳(今河南淮阳)、广陵(今江苏扬州)、江州(今重庆市)、临湘(今湖南长沙)等城市无不是因滨水域靠要道而兴旺发达起来。
其四,出于军事目的在关隘要塞或边防重地所筑城邑发展而为城市的。一般来说,城邑都是出于政治、军事目的而建筑的防御体系。但是出于军事目的建造的城池和这坐城能否发展为城市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这些城有的在邑落居住地筑起城垣,有的是在旷野重新筑城,如秦汉时期的长城一线,就有许多像朔方(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临沃(今内蒙古包头)北舆(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以及九原、云中、定襄等重要的关塞城市。这些城除了直接用于战事的关隘防守以及军队驻扎外,在当时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大多数皆发展为或大或小的城市。
从上述战国至南北朝时期城市兴起和发展情况看,主要有四种途径或四大因素:政治因素;自然条件;经济、交通状况;军事需要。这四大因素中的前两项决定城市兴起、选址的大范围、总地域,后两项决定城市在大范围内的具体位置。
第二阶段,即从隋唐至清末时期,从时间上大致可把当时的城市史地沿革划分为隋唐五代、辽宋金元和明清三个时期。
隋唐时期城市发展的原因除政治的再次大统一以外,大运河的开凿,南方经济的持续发展,海外贸易的兴起、增多,茶叶及其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的影响等也是其重要因素。这是因为,上述原因不仅改善了长江与钱塘江流域和北方地区以及海外的交通联系,促进了人口的流动和商业贸易的发展以及商品经济的发达与繁荣,而且完全靠手工操作的密集型商品经济生产吸引了大量劳动力在经济发达的地区迅速聚集,促使南方地区人口密度不断升高。因此,在运河两岸、南方东南沿海、长江流域、湘鄂赣等地出现了一批新的城市,从而不断地改变着城市发展及其地理分布的状况,城市发展的重点区域开始由中原地区逐渐向江南地区转移。但这时城市本身的发展还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城市的内部结构仍是实行坊、市分开管理定制;并且这时城市的政治、军事中心职能还比较明显,相对的以工商业为主的城市还较少。五代十国时期城市发展的趋势更体现了上述的各种特点。
辽宋金元时期,北方地区由于长期受战乱的影响,不仅使原有的城市遭到了战火的破坏,而且大量北方人口由于不堪忍受长期战乱的痛苦再度大规模向南迁移;同时,宋王朝南渡,政治中心随之南移,从而为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以加速南方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另外,广大南方地区自五代以来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持续发展,自六朝以来南方不断的开发在经过两宋数百年的发展后其经济基础更为雄厚,从而使南方地区城市的迅速发展具备了最基本的,亦是最重要的推动力;此外,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不断得到广泛的开发和利用,特别是纵横如网的江河湖海,不仅为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建立等提供了充足的水源,而且有利于内河航运和海外贸易的发达,贸易和货物的转运,使南方沿海地区和通往内地的交通线上的城市迅速发展,新的城市不断兴起。
正因为如此,这一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特点除上述江南已成为城市发展、分布的重点地区和以工商业为主的城市不断增多,城市的工商业职能进一步加强、城市作为经济中心的作用日益明显外,至少还有两点:
一、自宋代始,城市中临街设店、坊、市合一的现象已普遍出现,坊市分离的管理定制开始崩溃,城市内部结构在城市发展中的这种变化已被宋代政府认可,并形成新的合理合法的管理制度。这是因为城市商业经济的发展,市场太小以及坊、市分开设置的城市结构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障碍,因此,打破坊、市严格分离的界限及其制度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样,商店、货栈随需要临街而设,即可方便市民,又可无限扩展商业贸易场所,使商业经济更加繁荣,增强城市街道、水系及其对外交通的意义,从而促进城市的迅速发展。宋都的开封、临安既是政治中心也是经济商业中心。此外建康(今南京)、鄂州(今武昌)、苏州、扬州、镇江、广州等,都是商业发达、坊市合一的大都会。
二、一些手工业与矿业等专业城镇开始兴起,并且成为我国城市发展史上城市体系中的一种新类型。当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达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在一些经济作物种植较为普遍和集中加工以及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密集型的手工加工或矿产开发带来了人口的大量聚集,推动了商业贸易的繁荣,因而在这些地区出现了许多以特种手工业加工或矿产开发为主的城镇,如无锡(米市)景德镇(瓷器制造)个旧(产锡)会泽(产铜)等。
明清两代,城市发展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其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的数量、规模、类型、结构、功能等,在这一时期都比以前有了显著的发展和变化。当时,促进这种发展和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普遍提高,各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农业经济内部结构的变化,及农业经济商品化部分的不断增长,从而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推动力,而城市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农业经济商品化程度的扩大和加深。同时,明清时期社会的相对稳定与国家长期统一,国内外交通的发展及其各地联系的进一步加强,人口的增多,特别是康乾时期人口的成倍增长及其向城镇的聚集和开发边远地区所带来的人口大量流动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当时城市的发展,并决定或反映出城市发展的新特点。
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特征有:
一、自明代前期起,由于工商业经济的迅速发展,从而促成了明清两代工商业城镇的大量涌现,出现了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大批中小城镇,推动了中国古代城市的迅速繁荣,构成了这一时期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从当时工商业城市发展的状况来看,按其基本职能,主要可划分为三种类型:
一类是以手工业为主的城市,它分布于商品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尤其是东南沿海一带。随着大量农业人口向工商业人口的转化,手工作坊和手工工场的发展,因此,以手工业为主的专业城镇大批增加。当时,江南的苏州、杭州、松江、嘉兴、湖州等均以发达的纺织业闻名全国。
另一类主要是作为国内较大的商业中心,其位置多分布于交通线上的枢纽地带,特别是水运线上或水陆交汇点上。如长江沿岸的重庆、宜昌、江陵、九江等,尤其是今武汉三镇之一的汉口,位于汉水入长江的交汇点上,由于有“九省通衢”之便,成为当时的“四大名镇”之一,另外,运河两岸的天津、沧州、临清、扬州、淮安等也是远近闻名的商业城镇。
第三类是以对外贸易为主要职能的港口城市,这类城是多分布于东南沿海一带便于海运的江河入海口上。其中主要由广州、泉州、漳州、福州、宁波、潮州、太仓、上海等。在这些商业贸易中心市镇,不仅货物繁庶众多,而且商贾云集如织。
二、明清时期我国东北、西北、西南、东南等广大边境地区的城市兴起和发展的区是相对加快,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古代城市发展完全不平衡的状况、,这是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又一特征。这是因为长期统一,边疆行政中心治所于军事重镇的设置,以及人口的飞跃式增长和向边疆地区的平衡流动等因素,加速了边疆的开发,使其城市发展加快。如东北的瑷珲、吉林、锦州等。因此,城市发展在经过明清长期的兴盛以后,不仅当今所有的省会级城市在当时已经形成,而且绝大多数地县级治所城邑也已经形成,从而奠定了我国现代城市分布的格局,在我国社会生活体系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理空间位置。
三、明清时期城市的设计、规划、建筑水平等大为提高,城市自身特别是京城的用地布局和道路系统不仅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而且能够充分利用自然地形,把一些河湖水面组织到城市总平面中来,从而大大地丰富了城市面貌,同时使城市更具有安全感。当时,许多城市中仍有农田、水利设施即属此类。这是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第三个特征。这对以自然经济为主、科学技术不甚发达时期城市的发展史尤为必要的。
正是由于城市及其城市工商业经济不断发展等原因的推动,从而敲响了中国古代专制社会没落的丧钟;社会经济生活包括人们思想观念也随着发生了巨大的而深刻的变化,城市的物质条件和生活方式业愈加成为大多数人所虔心向往的东西;历史也因此踏入了近代社会的门槛。
上海城市发展的历史
上海(Shànghǎi)是中国第一大城市,世界第八大城市,中国中央四个直辖市之一。
有超过2000万人口居住和生活在上海及其附近地区。
上海位于中国的华东地区,地处长江和黄浦江入海汇合处,是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
昔日的上海,只是一个以渔业和棉纺织手工业为营的小镇。
19世纪,由于上海良好的港口位置使其开始展露锋芒。
1842年《南京条约》签定后,上海成为中国开放对外通商的口岸之一,并很快因成为东西方贸易交流的中心而迅速发展。
至20世纪30年代,上海成为跨国公司开展贸易和商务的枢纽。
但在1949年建国之后,外国人几乎全部离开了上海,上海随即没落。
改革开放后的1990年,上海又开始重现往日的繁华,成为了今日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全球最大的贸易港口。
上海目前也是一座新兴的旅游目的地,由于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众多的历史古迹,如上海的地标——浦西的外滩和新天地。
但在一江之隔的浦东,却呈现出另一番繁华景象:东方明珠电视塔与金贸大厦、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等建筑共同组成了全球第五大天际线——上海天际线。
而在建的全国最高建筑——上海塔则会使上海陆家嘴金融区的建筑呈现“品”字形的三足鼎立之势。
今日的上海,不光是中国重要的科技、贸易、金融和信息中心,更是一个国际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地方。
上海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全球重要的经济和贸易中心。
一些提案也提出上海会成为未来的全球城市。
国际主流媒体更将上海形容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典范”。
上海即将举办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
、历史沿革
1928年的上海外滩上海地区,吴淞江以南于公元751年(唐天宝十载)析嘉兴东境、海盐北境、昆山南境之地置华亭县。
1277年(元至元十四年)升华亭县为华亭府,第二年改为松江府。
至清代松尘扒江府辖有华亭、娄、上海、青浦、金山、奉贤、南汇7县和川沙抚民厅。
吴淞江以北于1218年1月7日(南宋嘉定十年十二月初九日)设嘉定县,后又析出宝山县。
长江口的沙洲于907年左右(五代初)置崇明镇,1277年升为崇明州,1369年(明洪武二年)改为崇明县。
上海市区原是吴淞江下派戚昌游的一个渔村,至唐宋逐渐成为繁荣的港口。
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建上海镇,镇因黄浦江西的上仔滑海浦得名。
1291年(至元二十八年)经元朝廷批准,1292年正式分设上海县,辖华亭县东北、黄浦江东西两岸的高昌、长人、北亭、海隅、新江等5乡,为松江府属县。
新近发掘的松江广富林将上海历史极大推前。
1927年设立上海特别市,1930年5月改称上海市。
“申”、“沪”由来
上海,简称“沪”,别称“申”。
大约在六千年前,现在的上海西部即已成陆,东部地区成陆也有两千年之久。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上海曾经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故上海别称为“申”。
公元四、五世纪时的晋朝,松江(现名苏州河)和滨海一带的居民多以捕鱼为生,他们创造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叫“扈”,又因为当时江流入海处称“渎”,因此,松江下游一带被称为“扈渎”,以后又改“扈”为“沪”。
故称上海为“沪”,又称申城。
建城
唐天宝十年(公元751年),上海地区属华亭县(现今的松江区),范围北到今天的虹口一带,南到海边,东到下沙。
宋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因松江上游不断淤浅,海岸线东移,大船出入不便,外来船舶只得停泊在松江的一条支流“上海浦”(其位置在今外滩以东至十六铺附近的黄浦江中)上,南宋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在上海浦西岸设置市镇,定名为上海镇。
元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元朝中央 *** 把上海镇从华亭县划出,批准上海设立上海县,标志着上海建城之始。
近代
16世纪(明代中叶),上海已成为全国棉纺织手工业中心。
公元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清 *** 在上海设立海关。
19世纪中叶,上海已成为商贾云集的繁华港口。
鸦片战争以后,上海被殖民主义者辟为“通商”口岸。
1949年5月27日,上海获得解放,开始新生。
1、请简述我国城市的起源及发展历程,并列出不同时期典型旅游城市及其特点?
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最新的考古发现表明,位于长江、巢湖流域的安徽含山凌家滩原始部落遗址,是中国最早的城市,距今约5500年。考古专家认为,凌家滩在远古时期是一座繁华的城市,养殖业、畜牧业、手工业初步形成规模,并具备了初级的城市规划水平。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的丹土村,距今有4000多年的历史。公元前21世纪至前17世纪,黄河流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据传夏的第一个统治者禹,在嵩山之阳修筑城池,建立了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作为都城。夏王朝实施的分封制,使封侯逐渐具备了影响管理分封地域的能力,纷纷筑墙围城,由此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建立了很多作为统治中心的早期城市,形成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建城高潮。
我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城市建设高潮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史料记载当时已经有了100多座城市,分布范围从黄河两岸向南向北扩展。现在长江流域许多著名城市,如苏州(吴)、成都(蜀)等,就是诞生在这一时期的。《史记》记载,当时的齐国国都临淄商业发达,经济繁荣,该城由大、小两城相套构成。大城为不规则的方形,城围约12公里;小城是宫殿区,位于大城的西南角,呈长方形,南北、东西长各约1.8公里和1.23公里。有7万多户居民,人口约在20万人以上。
学术界一般把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过程划分为5个时期,即: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五代、宋、元时期,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
(1)秦、汉时期秦统一中国后,在全国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分为36郡,郡下设县,各行政中心都发展成规模不等链前的城市,建立起全国范围内从上到下的统治中心——城市系统。秦始皇强化中央集权,统一法律、度量衡、货币和文字,广修道路,沟通各地陆路交通,这些措施对城市的兴起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秦朝鼎盛时期约有800到900个城市。首都咸阳的人口规模达80万之众,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2)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该时期城市的空间分布重心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推进,拓展了沿运河、长江两条城市的发展轴线。东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汉族大量南迁与汉族政权南移,促进了南方的经济发展。梁武帝时(公元502~548年),建康(今南京)“城中二十八万余户,东西南北各四十里”,总人口逾百万,是我国都城发展史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3)隋、唐时期隋唐两代是中国城市迅速发展的时期。隋统一中国后,开辟运河贯通南北,密切南北两大区域的经济联系,为城市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空掘在大运河沿岸,因南北航运而使一批运河沿岸城市兴起,淮安、扬州、苏州、杭州在当时并称为“四大都市”。
(4)五代、宋、元时期该时期城市规模有了进一步的扩大,人口超过10万的城市达40多座。中国目前的历史名城大多都是在这一时期奠定的。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到北宋时期出现大的转折。北宋以前城市“坊”、“市”分区,即住宅区和商业区严格区分。北宋时,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坊”、“市”界限被打破。北宋都城汴梁(开封)是当时最繁华的城市。汴梁位于黄河与大运河的交汇点。
(5)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明清两代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顶峰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城市向近代城市过渡的时期。明代全国共有大中城市100多个,小城镇有2000多个。特别是在元大都的基棚亏清础上大规模地建设了北京城。成为中外历史上的经典的城建之作。明、清两代出现一批专业化的著名城市。如以陶瓷业为主的景德镇,在明时人口已达10万,清初已扩大到方圆10余里。清代画家徐扬的《盛世滋生图》所描绘的就是乾隆时期苏州城外塘路市面的繁华盛况。
城市的历史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歌词不知不觉这城市的历史、城市的历史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