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新知网-网络百科分类知识分享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资讯 > 都市 > 正文

都市

特大城市人口标准-特大城市人口数量

新知小明2023-04-29都市115
本文给大家介绍下特大城市人口标准,以及特大城市人口数量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所关注的特大城市人口标准内容有所帮助,如果喜欢,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我国百座大城市名单首次公布,评选大城市的标准是什么?

本文给大家介绍下特大城市人口标准,以及特大城市人口数量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所关注的特大城市人口标准内容有所帮助,如果喜欢,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我国百座大城市名单首次公布,评选大城市的标准是什么?

评选大城市的主要标准还是看城区的常住人口数量,也就是说如果城区的人口数量能够达标的话,那么该城市就会被认定为是大昌宏城市。通常根据这个标准,可以把国内的所有城市分为五类七档。如果当地城区的常住人口数量超过1,000万以上的话,那么该城市就是属于超大城市。如果当地城区的常住人口数量在500~1,000万之间,那么就是属于特大城市。如果当地城区的常住人口数量是在300~500万之间,那该城市就是属于I型大城市。如果当地的城区常住人口数量是100~300万之间,那么就是属于II型大城市。

根据相关的数据来看,目前我们国内总共耐丛册有105个大城市,而在这105个大城市当中,有7个城市是属于超大城市,有14个城市是属于特大城市,另外还有14个I型大城市和70个II型大城市。

像上海,北京,重庆,深圳,广州,还有成都以及天津都是属于超大城市,另外特大城市也有很多,比如说南京,杭州,佛山,西安,武汉,长沙,济南,大连,昆明,哈尔郑闹滨等等。

实际上从这个大城市的评选标准,我们就可以看出来,每年的大城市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比如说有些城市可能今年常住人口数量比较的少,但未来如果发展的比较好,外来人口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就很有可能会被评选为大城市了。由于大城市的常住人口数量比较的多,所以当地的经济必然也要更加的发达一些,消费水平自然也会更高一些。虽然说这些大城市的机遇比较的多,但是想要在大城市当中出人头地,那也是需要自己努力才行的。

国家层面有无对城市划分等级?

有。城市等级划分(以城区人口划分)可以分为:

一、超大城市:1000万人口以上。

二、巨大城市:500-1000万人口。

三、特大城市:300-500万人口。

四、大城市:100-300万人口。

五、中等城市:50-100万人口。

六、小城市:20-50万人口。

七、微型城市:5-20万人口。

此外特大城市人口标准,遍布于我国广大地区的县城、建制镇、工矿区特大城市人口标准,虽然人口未能达到设市建制的标准特大城市人口标准,但由于非农业人口比重较宏袭基大,工商业比较集中,也属于城市范畴的一种城镇型居民点。蔽谨

城市分级:

按照国际通行的理解,现代意义上的城市是工商业发展的产物,是资金、人才、货品、信息交流之地。英国著名城市经济学家K.J.巴顿就把城市定义为“一个坐落在有限空间地区内的各种经济市场,有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等,都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网络系统。”

扩展资料:

城市等级影响:

一、城区人口5万以上,才有基本的生活服务业。

二、城区人口20万以上,才有较好的生活服务业

三、城区人口50万以上,才有较发达的生活服务业。

四、城区人口100万禅世以上,才有较好的产业服务业。

五、城区人口200万以上,才能以合理的税费,提供较好的公共服务,否则服务不足或腐败。

六、城区人口300万以上,才能支撑较发达的公共交通业,比如地铁和航空等,容易建成全国性大都市。

七、城区人口500万以上,才能有较发达的国际化公共服务业,容易建成国际化大都市。

八、城区人口1000万以上,才会有较发达的全球化公共服务业,容易建成全球化大都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城市等级体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城市新分级名单

中国多大算大城市?

中国有293个市级城市。

截至2016年6月特大城市人口标准,中国共有直辖市4个特大城市人口标准,地级市293个,县级市366个。 中国在城市统计中对城市规模的分类标准如下特大城市人口标准

1、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城市为小城市,其中20万以上5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小城市,2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小城市。

2、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上100万以下的城市为中等城市。

3、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大城竖毕市,其中3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大城市,100万以上3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大城市。

4、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特大城市人口标准;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

市级城市划分利于城镇人口的分类管理

中国城镇化正处于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余核芹,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有利于更好地实施人口和城市分类管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是相互配套氏芹的政策。通过以上政策,将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

以户籍管理制度为例,以此为标准,什么城市需要限制人口,什么城市需要适度放开,均一目了然。

i型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区别

三、都市区、都市圈与城市群的联系与区别

无论是都市区,还是都市圈和城市群,都是经济社会较为发达的地区才有可能出现的经济地理现象。三者之间不仅有内在的联系,而且有外在和竖首内在的区别。

(一)都市区、都市圈与城市群的联系

1.都市区、都市圈和城市群都属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较发达区域。无论是都市区、都市圈,还是城市群,都是以大都市为核心城市,密切的经济社会联系是它们共同的内在本质。大都市是指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和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一个区域,只有发展出了大都市,才可能产生大规模、频繁、密切的经济社会联系,因为这些经济社会联系大部分都是该大都市与其周边地区甚至更远的城市和城镇之间发生的。根据国务院2014年确定的新标准,超大城市是指城区常住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城市;特大城市是指城区常住人口在500万~1000万的城市;大城市是指城区常住人口在100万~500万的城市,其中,城区常住人口在300万~500万的城市称之为I型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在100万~300万的城市称之为II型大城市。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属于大都市的范畴自不必说,但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需要达到多大的人口规模?也就是说,大城市的人口规模多大才会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功能?基于城市发展水平总体偏低的国情,我国可称为大都市的大城市至少得拥有300万的人口规模,即I型大城市。能够出现人口规模300万以上大城市甚至特大城市、超大城市的区域,必然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

2.一个都市圈包含至少一个都市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大都市吸引产业和人口不断集聚和集中,经济体量和人口规模不断壮大,中心城区的地价、租金、生活等成本随之“水涨船高”,给城市居民带来了巨大的生活压力,交通技术进步、城市公交系统形成和小汽车普及使得在中心城区就业的城市居民迁移到周边郊区县居住和生活变得可能。当然,也可能会有不少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从中心城区优先考虑迁移到周边的郊区县。这样一来,每天都有大量的人口尤其是就业人口往返于中心城区与周边的区县之间,甚至突破行政区边界,从而形成中心城区与周边区县之间大规模、频繁、密切的就业人口上下班带来的通勤联系,这时候都市区就形成了。随着高新技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逐渐发展起来,大都市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生产成本压力迫使制造业企业逐步迁离大都市,以该大都市为核心城市的都市圈就开始形成了。交通和通信技术进步使得制造业企业即使在大都市周边距离较远的地区和城市中生产也能很便捷地获取大都市企业生产的中间投入品,包括中间制造品和生产性服务,且可以很方便地接入大都市巨大而又旺盛的消费市场,从而形成了大都市与周边地区和城市之间密切的市场联系和产业联系。每一个大都市都会形成自己的都市区,而都市圈至少以一个大都市为核心城市。因此,一个都市圈至少由一个都市区与周边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及农村地区组成。

3.城市群由都市圈与其周边的都市圈或城市圈实现空间耦合形成。每一个城市都会对其周边地区产生辐射带动作用。城市规模越大,其辐射力越强,对周边地区辐射带动的空间范围一般也越大。一个城市与其辐射带动的周边区域共同构成以该城市为核心的圈域经济,称之为城市圈。随着城市规模不断壮大,其辐射力会越来越强,则其辐射带动的空间范围也会不断向外扩展。当某一个城市圈的核心城市发展成为大都市时,可称该城市圈为都市圈。在地理、区位、交通等条件较好的地区,会率先出现都市圈,且随着区域经济社会余数数不断发展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都市圈和周边的城市圈都会逐步向外扩展。当任意一个都市圈的空间范围与周边的城市圈和其他都市圈连在一起时,即实现了空间耦合,城市群就开始出现了。随着区域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毕神,可能会有更多的都市圈和城市圈实现空间耦合,城市群的空间范围随之扩大。在城市群内,实现空间耦合的都市圈和城市圈将会对资源、资金、项目、政策、土地、人才、产业等要素展开激烈的竞争,实质是作为核心城市的大都市之间的竞争,可能会出现一个产业层次更高的大都市成为城市群独一无二的核心城市,其他大都市为次核心城市。在这样的城市群中,核心城市不仅为其都市圈内大中小城市和乡村提供生产性服务和工业产品,而且为次核心城市提供生产性服务和中间制造品,称之为功能耦合。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其由上海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和杭州都市圈组成,其中,上海属于超大城市,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独一无二的核心城市,而南京和杭州都是特大城市,都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次核心城市。上海的产业层次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层次整体上要比南京和杭州高,上海的企业可以为南京和杭州的企业提供生产性服务和中间制造品,上海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和杭州都市圈之间从空间耦合转向了功能耦合。

(二)都市区、都市圈与城市群的区别

1.空间范围不同。都市区是由大都市及与其存在紧密通勤联系的周边地区组成。以目前我国的通勤方式来测算,能够与大都市实现大规模、频繁、密切上下班通勤的空间距离最大可延伸到50公里左右。以北京为例,北京是人口规模超过1800万的超大城市,公交系统和轨道交通发达,每天有大规模的就业人口白天在中心城区工作而晚上到北京市郊区县甚至突破北京市行政区到邻近的河北省三河、大厂、固安、涿州等县(县级市)居住,每天大约有30万人往返于三河市燕郊镇与北京中心城区之间,占到燕郊镇常住人口的70%~80%。其中,三河市区、燕郊镇到天安门的最短路程分别是61公里和37公里,固安县城到天安门的最短路程则是59公里。

都市圈由都市区及其周边地区和城市组成。都市圈的空间范围由核心城市的辐射半径决定,而核心城市的辐射半径主要取决于人口规模和与周边地区、城市连接的基础设施条件。人口规模千万以上的超大城市,其辐射半径可达到100公里以上。因此,都市圈的直径距离可达200公里以上。如日本的东京都市圈,由东京都及其邻近的神奈川、千叶、埼玉、群马、栃木、茨城和山梨一都七县组成,土地面积约3.53万平方公里,东京都2018年人口规模1300多万人,其辐射半径超过100公里,东京都市圈的直径距离超过200公里。

城市群的空间范围要比都市圈大得多。城市群包括至少一个都市圈,还包括与都市圈实现空间耦合的城市圈。因此,城市群的空间范围可以不受大都市辐射距离的限制,除非受到地理环境的阻隔,否则可以绵延将近1000公里。如美国波士华城市群,由以纽约、华盛顿、费城、巴尔的摩、波士顿等大都市为核心的多个都市圈及城市圈空间耦合组成,从东北向西南绵延800多公里,其中,纽约都市圈最大,辐射范围甚至包括费城大都市在内。我国的城市群发展较晚,发展水平较低,发展最为成熟、空间范围最大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绵延距离不足500公里。

2.人口规模不同。都市区由一个大都市及其周边地区组成,大都市人口数量是都市区人口规模的主体部分。根据本文对我国大都市的界定,一个大都市拥有至少300万常住人口,与其存在紧密通勤联系的周边地区普遍是人口规模20万左右的小城市。据此估计,我国都市区人口规模的下限在400万人左右。上海是我国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2017年人口规模为2418.33万人,周边地区存在多个人口规模50万人左右的中小城市与其存在紧密的通勤联系。据此推算,我国都市区的人口规模不太可能突破3000万人。

除大都市外,都市圈内不乏存在人口规模超过100万的大城市。据此推算,我国都市圈的人口规模可达到5000万人以上。我国第一大城市上海的辐射力最强,辐射半径最大,上海都市圈的空间范围也最大。目前,上海都市圈的空间范围包括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嘉兴、湖州、绍兴、宁波、舟山10市组成的区域,2018年常住人口7000多万人。其中,上海是超大城市,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和宁波都是大城市。

城市群涵盖的区域范围更大,包括的城市和人口都更多。戈特曼认为,城市群的人口规模在2500万人以上。而在我国,城市群的人口规模可达到1亿人以上。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发育最为成熟的城市群,公认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空间范围包括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泰州、南通、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台州共16市,土地面积10.32万平方公里,2018年常住人口达到1.12亿人。其中,上海是超大城市,南京和杭州都是特大城市,苏州、无锡、常州、扬州、南通、宁波、绍兴和台州都是大城市。

3.空间结构特征不同。都市区处于区域都市化的初级阶段,空间尺度最小,但内部的经济联系最为紧密,边界较为清晰。都市区以大都市为核心,形成由外围地区构成的一个或多个圈层。都市区都是单核心的圈层结构。都市区的形状受到自然地理条件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限制和影响,不一定是规则的,可能为多边形状、放射状、带状等。都市区由一个大都市和多个小城市和小城镇组成,很少出现中等城市,没有完整的城市规模等级体系。

都市圈处于区域都市化的中级阶段,空间尺度居中,内部的经济联系介于都市区和城市群之间,边界较为模糊。都市圈以大都市为核心,形成由大都市周边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组成的两个或多个圈层。都市区是都市圈的核心区域。因为都市圈可能有两个及以上的核心城市,所以都市圈可能是单核心的圈层结构,也可能是多核心的圈层结构。都市圈的圈层形状同样受到自然地理条件和交通基础设施尤其是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限制和影响,不一定是规则的圆形,可能是放射状、带状、扇状等。都市圈一般由一个大都市和许多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组成,城市规模等级结构较为合理,城市功能较为完善。

城市群是区域都市化的高级阶段,空间尺度最大,内部的经济社会联系主要表现为都市圈内部的经济社会联系,都市圈与其他都市圈(城市圈)之间的经济社会联系一般较少,边界也比较模糊。都市圈是城市群形成的前提条件。城市群可能有两个及以上综合实力相当的核心城市,也可能是以一个大都市为核心城市、其他大都市为次核心城市,还可能是只有一个由特大城市或超大城市形成的核心城市,属于多核心多圈层结构或单核心多圈层结构。城市群的形状主要受到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和影响,也极少是规则的形状,可能是放射状、带状、三角状、扇状、环状、“之”字状等形状。如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由上海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等都市圈及周边城市圈组成,甚至包括合肥都市圈,呈“之”字状展开。城市群由一个或多个大都市和许多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组成,城市规模等级结构也比较合理,城市功能也比较完善。城市群内可能存在多个城市规模等级体系。

4.经济社会特征不同。都市区是高度城镇化的区域。都市区大部分属于城镇景观区域,存在少量的乡村和都市农业地区。相对于其他地区,都市区的城镇化水平要高得多,大约在70%~90%。在都市区内,依托于高密度的公交、地铁、高速公路等市政交通基础设施相连接,核心城市即大都市与周边地区之间的经济社会联系紧密,以通勤联系为主,周边地区的居住人口主要来自大都市的就业人口,也有部分经济活动由于集聚不经济从大都市疏散到周边地区。大都市以服务业和高新技术制造业为主,专业化于城市控制、管理、高新技术产品制造和生产性服务功能,而周边地区则以居住、工业、休闲等功能为主。由于空间尺度较小,都市区可以在广袤的国土上广泛出现,有大都市形成,就会围绕大都市形成都市区,只是大小不同而已。

都市圈是一个城镇化水平比较高的区域。因为都市圈是一个较为合理的城市规模等级体系,所以都市圈不仅包括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较多,而且包括了大量的乡村和农业地区,大都市和大中小城市由大面积农田和许多乡村相隔。都市圈内产业体系比较完善,城市间形成较为合理的产业分工,大都市以生产性服务业和高新技术制造业为主,其他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则以一般技术和传统的工业为主,依托于发达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大都市为其他城市提供生产性服务和高新技术制造产品,大都市、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共同为整个都市圈乃至其他地区的居民提供最终消费产品和生活性服务产品,从而形成紧密的经济社会联系。都市圈实现了资源要素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提高了资源要素的利用率。都市圈内形成产业分工网络,大都市与周边城市和小城镇之间的分工结构以垂直分工为主,而周边城市和小城镇间的分工结构则以水平分工为主。都市圈的分布也比较广泛,但形成都市区的地方,不一定能够形成都市圈。在一些高山峻岭地区,可能会形成大都市和都市区,但受到自然地理条件和交通基础设施的限制,大都市与其他城市囿于高山大川的阻隔,距离较远,经济联系松散,很难形成都市圈。

城市群的城镇化水平也比较高。城市群的景观结构与都市圈相似,只不过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分布更广泛、更多样。在城市群内,都市圈间或都市圈与城市圈之间因为没有了“空白”地带,即孤立发展的地区,将会对区域内的资源要素展开竞争和合作,其实是大都市和大中小城市依托于所属的都市圈或城市圈进行的竞争和合作,实现了资源要素在极其广阔区域内的优化配置,进一步提高了资源要素的利用效率,使得区域的竞争力更强,影响力更大。一般来说,城市群是一个国家和地区乃至全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国际交往、科技创新等活动的枢纽所在地,是连接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的节点区域。如美国波士华城市群,由以纽约、华盛顿、费城、巴尔的摩、波士顿等大都市为核心的多个都市圈及周边城市圈实现空间耦合而成,美国30%的工业产值创造于此,数量众多的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总部集聚于此,其中,纽约不仅是美国的经济、文化、科技中心,而且是全世界的金融、政治、文化、科技中心,华盛顿则是美国的政治中心。由于城市群的空间尺度最大,不可能广泛存在,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平原和盆地地区才有可能形成。

四、结论

我国城镇化进程开始转向都市化阶段,大都市也开始由对要素和产业的向心集聚转向向外扩散。在大都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下,都市区、都市圈和城市群都陆续出现。无论是都市区,还是都市圈和城市群,都是经济社会较发达地区才有可能出现的地理经济现象,都要依托于发达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网络。都市区、都市圈和城市群是区域都市化的不同发展阶段,涉及的地域空间逐步扩展。大都市是都市区、都市圈和城市群形成的基础条件,而都市区是都市圈的基本构成单元和核心区域,都市圈又是城市群的基本构成单元和前提条件。如果一个区域出现都市圈与周边的城市圈不断相互发展,最终实现了空间耦合,城市群就形成了。从内部的经济联系来看,都市区内是紧密的上下班通勤联系,而都市圈和城市群则是较为紧密的产业联系,相对来说,都市圈内的产业联系要比城市群更为紧密。总的来说,我国城市和区域的都市化进程为我们研究都市区、都市圈、城市群等城市和区域都市化的相关概念和发展课题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目前来看,国内的相关研究仍显薄弱。今后,我国学者要基于我国国情,深化对城市和区域都市化相关概念界定及其形成机制、规模、类型、性质、特征、演进、发展等问题的研究和探索,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及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简介:肖金成,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长,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地区所原所长,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成员。

(来源: 经济与管理,2020(1):18-26)

责任编缉:祁国燕

原标题:《马燕坤,肖金成:都市区、都市圈与城市群的概念界定及其比较分析(下)》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1

相关推荐

光明日报刊文:大学生来了,小城市准备好了吗

光明日报刊文:大学生来了,小城市准备好了吗

舆论场

5小时前

为何要在有条件的城市开展污水新冠病毒监测?国家疾控局回应

为何要在有条件的城市开展污水新冠病毒监测?国家疾控局回应

绿政公署

19小时前

比三亚还美的海岛城市,99.9%的人没去过

比三亚还美的海岛城市,99.9%的人没去过

九行

2小时前

后继无人:子女前往城市,日本小镇工厂何去何从?

后继无人:子女前往城市,日本小镇工厂何去何从?

译言

23小时前

24小时最热

国家医保局:阿兹夫定片参与医保药品目录谈判成功,辉瑞新冠口服药报价高未能成功

国家医保局:阿兹夫定片参与医保药品目录谈判成功,辉瑞新冠口服药报价高未能成功

10%公司

17小时前

502评

感染新冠病毒后多久可以接种疫苗?中疾控答澎湃

感染新冠病毒后多久可以接种疫苗?中疾控答澎湃

绿政公署

19小时前

125评

女子去世三年却有四针新冠疫苗接种记录?当地通报:多人被问责

女子去世三年却有四针新冠疫苗接种记录?当地通报:多人被问责

直击现场

16小时前

172评

美国下调XBB.1.5全国流行率,病毒学家称不必纠结“重复感染”问题

美国下调XBB.1.5全国流行率,病毒学家称不必纠结“重复感染”问题

生命科学

15小时前

87评

周恩来总理逝世47周年,南开缅怀:他对祖国清澈的爱未变

周恩来总理逝世47周年,南开缅怀:他对祖国清澈的爱未变

中国政库

23小时前

78评

你有权知道更多

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下载APP

姐告玉城的“求生”之路:再减免一年租金,商人称迎来曙光

河南:全省已顺利渡过疫情高峰,实现平稳有序转段

江苏扬州通报网传有关领导干部生活作风问题:成立专项核

大中小城市划分标准什么?

;     (1)超大城市:城悔世市人口1000万以上特大城市人口标准,如上海北京等;(2)特大城市:城市拿空人口500至1000万特大城市人口标准,如一般发达省会;(3)大城市:城市人口100至500万特大城市人口标准,其中300万以上500万以下特大城市人口标准的城市为I型大城市特大城市人口标准,100万以上300万以下的城市为II型大城市;(4)中等城市:城市人口50至100万;(5)小城市:城市人口50万以下,其中20万以上50万以下的消前瞎城市为I型小城市,20万以下的城市为II型小城市。

大型城市划分标准

超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

特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渗颂宴

Ⅰ型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500万以下

Ⅱ型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300万樱历以下

中等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上100万以下

Ⅰ型小城市:城区常住丛银人口20万以上50万以下

Ⅱ型小城市:城区常住人口20万以下

特大城市人口标准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特大城市人口数量、特大城市人口标准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