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和于的区别-与和于能通用吗
本文给大家介绍下与和于的区别,以及与和于能通用吗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所关注的与和于的区别内容有所帮助,如果喜欢,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于和与的用法区别在什么地方
“于”是一个汉字与和于的区别,从古代就有这个字了,只是和现在与和于的区别的意思不同,属古今异义。“于”和“与”的用法差别很多。今天与和于的区别我就与大家分享于和与的用法区别,仅供大家参考!
“于”和“与”的用法区别
一、与的用法
与 yǔ
1.和,跟:正确~错误.虎谋皮.生死~共.
2.给:.人方便.
3.交往,友好:.国(相互交好的国家).
4.其〕比较连词,常跟“不如”、“宁可”连用.
5.赞助,赞许:人为善.
与 yù 1.参加:.会.
二、于的用法
介词(a.在,如“生~北京”;b.到,如“荣誉归~老师”;c.对,如“勤~学习”;d.向,如“出~自愿”;e.给,如“问道~盲”;f.自,从,如“取之~民”;g.表比较,如“重~泰山”;h.表被动,如“限~水平”).
2.后缀(a.在形容词后,如“疏~防范”;b.在动词后,如“属~未来).
3.姓.
于的用法介绍
1.引进与动作肆正没行为有关的处所。
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处发生、出现或进行。
A.“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在”,或仍作“于”。
例:身直为闺閤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西汉·司马迁《报任安书》) 明《巡抚登莱右佥都御史袁可立晋秩兵部右侍郎夫妇诰》:“庆既,覃于流虹恩,宜颁于秉钺。”
B.“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前,作状语。可译为“在”。
例:韩遂等起凉州,复为中郎将,西拒遂。于望垣硖北,为羌、胡数万人所围,粮食乏绝(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吕布传》)。
明 祁彪佳《祁忠敏公 日记 》:“关使者袁环中(袁可立子)来晤,即于舟次报谢。”
⑵引进行为动作的起始处所或来源。“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从”“由”“自”等。
例: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信陵君窃符救赵》)。
⑶引进动作行为到达的处所。“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至”“到”等。
例: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信陵君窃符救赵》)。
2.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时间。
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时发生或出现。“于”所在的介宾结构既可出现在动词谓语前作状语,也可出现在动词谓语后作补语。可译为“在”。
例: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报任安书》)。
⑵表示动作行为延续或终止的时间。“于”所在的介宾结构常用在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到……时”“至”,或仍作“于”。
例: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报任安书》)。
3.引进裂纳动作行为的内容。“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以”“把”等。
例:今予其敷心腹贤肠,历告尔百姓于朕志(《尚书·盘庚下》)。
4.引进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于”所在的介宾结构常用在动词之后,作补语。不必译出。
例: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报任安书》)。
5.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向谁而发。“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向”。
例: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信陵君窃符救赵》)。
6.引进交付、传递的接受者。“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清耐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给”,或仍作“于”。
例:景公有爱女,请嫁于晏子(《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7.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物,表示人、事物与行为动作之间的对待关系。
⑴“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对”“对于”。
例: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报任安书》)
⑵“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前,作状语。可译为“对”“对于”。
例:沣州人张居士,于禅学有所得,临终之岁,禅坐静室,约其徒满百日乃开(《续夷坚志·张居士》)
8.引进与甲方动作行为有关的乙方,表示动作行为是甲、乙双方共同完成或进行的,并表示在动作行为过程中甲方起主导作用,是主动者。“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跟”“同”“与”等。
例:六年春,齐伐宋,以其不同盟于齐(西汉·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
9.引进用来比较或比拟的对象。一般用以说明异同。“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跟”“与”等。
例:当此之时,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信陵君窃符救赵》)。
10.引进比较的对象,表示程度的比较。“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形容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比”。
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报任安书》)。
古汉语“于”的用法
“于”、“於”本是两个字。作为介词,甲骨文、金文都只用“于”字,而不用“於”字。“於”在甲骨文、金文之中和“乌”是同一个字。《说文解字》:“於,象古文乌省。”后来虽分化成了“於”、“乌”二字,但仍读“於”如“乌”,是个叹词。“於”作介词,是春秋战国之际才出现在东南沿海一带的方言用法。(《诗经》中“于”字出现335次,作介词259次,占77.3%,作助词65例,作叹词11例。而“於”字共出现48例,只有4例作介词,其余全作叹词。)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后世的文言文中,“于”、“於”并用。汉字简化以后,“於”并入“于”。
“于”在文言文中主要用作介词。它不能单独充当 句子 成分,而是首先要与 其它 词或 短语 组成介宾结构,然后再和其它词发生关系。用“于”字构成的介宾结构,多数情况下,用在动词、形容词之后作补语。只有在表示时间、表示范围等情况下,才可以前置作状语。“于”的作用有四个方面:
(一)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方位或动作、行为所涉及的范围等。
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方位等是介词“于”最基本的用法,可视情况译为“在”、“从”、“到”、“在„„中”、“在„„方面”等。例如:
①子于是日哭,则不歌。(《论语·述而》) .
②遂置姜氏于城颖。(《左传·隐公元年》) .
(四)引进比较的对象。
比较相关事物的优劣高下,古汉语中往往用“于”引进用以比较的一方,构成介宾结构,放在形容词或少数表心理活动的动词之后作补语。一般可译为“比”。例如:
①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下》) .
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项羽本纪》) .
注意:
第一,“于”除用作介词之外,还可用作动词词头。这种用法,文言文中只能写作“于”,而不能写作“於”。例如:
“黄鸟于飞。”(《诗经·周南·黄鸟》)
第二,“乎”也常作介词,用法大致与“于”相同,可参见第五节“乎”字。
(五)于是
1、“于是”本是介词“于”和代词“是”构成的介词结构,可以放在谓语之前作状语,或放在谓语之后作补语。根据“于”的用法的不同,可分别译为“从这”、“在这”、“在这时候”、“在这种情况下”等。例如:
? ①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
②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对曰:“午也可。”于是羊舌职..
死矣,晋侯曰:“孰可以代之?”对曰:“赤也可。”于是使祁午为..
中军尉,羊舌赤佐之。君子谓祁奚于是能举善矣。(《左传襄公三年》)
③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柳宗元《捕蛇者说》) ....
例①中“于是”可译为“从这时”。例②中第一个“于是”可译为“在这个时候”,第二个“于是”是连词,第三个“于是”可译为“在这些事情上”。例③中“于是”可译为“在这种职业上”。
2、“于是”后来虚化为连词,一般用在句子开头,连接后一句与前一句,或后一段与前一段,表示承接或因果关系,和现代汉语“于是”用法相同。例如:
①居顷之,石建卒。于是上召广代建为郎中令。(《李将军传》) ..
与和于的区别 与和于的区别是什么
1、与和高薯于与和于的区别的戚盯者区别与和于的区别:“与”常用于人与人之间或者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和于的区别;“于”表示介词与和于的区别,在…地方。
2、与的用法与和于的区别:
(1)和,常用与谁。
(2)介词。
3、于的用法:
(1)作为介词(在,如“则亮生于郑州”)。
(2)作为后缀(在形容词后,如“于情于理”;在动词后,如“属于你)。
(3)姓氏。
于和与有什么区别?
于与和于的区别,有对什么来说的意思与和于的区别,比如说与和于的区别我于与和于的区别你,就是我对与和于的区别你来说的意思。与有“和”的意思。
“与”和“于”的区别?
两个字与和于的区别,虽然发音一样,但是含义完全不同,使用场景也完全不同。
“与”常用于人与人之间或者事物之间与和于的区别的联系;“于”表示介词,在...地方
一、与的用法
与 yǔ
1、和,常用 ~谁 你与我.
2、介词
二、于的用法
于桥饥 yǔ
1、作为介词(a.在,如“生~郑州”)
2、作为后缀(在形容词后,如“于情于理”;b.在敏盯返动词后,如“属~你)
3、姓氏
扩展资料与和于的区别:
于则敏(Yú)姓主要源出:
出自姬姓,为周武王姬发的后代,以国名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西周初年,周武王克商后,大举分封诸侯,其第二个儿子邘叔被封在邘国。后来,邘叔的子孙就以国名为氏,有的姓与和于的区别了邘,有的则去邑旁姓于,是为河南于氏。春秋战国混乱,邘叔有后裔迁山东郯城,为山东于氏。
于的和“与”的区别
“于”,是象形字,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于”的本义为超过。《说文解字》:“于谨运,於也。象气之舒。”“于”的其他虚词义是其假借用法,今音读yú。“于”可用作介词、连词、助词和语气词。衫晌兄
“与”,是会意字。“与”,小篆字形,“一、勺”合起来(勺即酌,以物与人不问所欲,当斟酌而为之),表示赐予别人东西。“与”,从与(yǔ,给予),从舁(yú,共同抬起),二者合起来表偕同、朋友。“与(与)”的本义是赐予、施予、给予。清代陈或袭昌治刻本《说文解字》:“与,赐予也。一勺为与。此与与同。”另有:“与,党与也。从舁从与。”虚词“与”是假借字,可作为介词、连词和副词。作连词的“与”,从先秦开始没有大的变化。介词“与”,唐宋以后又产生了新义,如“使”、“将”等义,但这些新义在现代汉语中又消失了。副词“与”是“举”的通假字。“与”在结尾部分做疑问词时通“欤”,表示反问或疑问。
与、于有什么区别
与与和于的区别,作动词时,就是“给亩镇”与和于的区别的意思
作连词时,就是“和”的意思
于,介词,"在"例如:位于;“从”例如:于你处取信一封;
建议查现代汉迅启粗语词典旁茄
与和于的区别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与和于能通用吗、与和于的区别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