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念珠的知识:念珠菌感染的主要原因
本文给大家介绍下念珠,以及念珠菌感染的主要原因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所关注的念珠内容有所帮助,如果喜欢,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念珠一串有多少颗?
念珠按品级划分念珠,念珠可分四品念珠:最上晶为一千零八十粒。但这种念珠因太长,仅为少数高僧大德和潜修人者使用,或为名僧在大法会中作为装饰品,此外极少人使用。
上品为一百零八粒。密宗行者用一百一十粒,为修行中记数方便,现也有穿为二百一十六粒或三百六十粒卖数念珠的,中品为五十四粒,下品为二十七粒。
按粒数划分,念珠可分为:一千零八十粒、一百零八粒、五十四粒、四十二粒、三十六粒、三十三粒、二十七粒。
念珠材质:
念珠,僧人诵经、作法事时的主要法器之一,同时也是念祥镇佛号或经咒时用以计数的工具。有菩提子、莲子、水晶、珍珠、赤铜、珊瑚、象牙、核桃、檀木等各种不同原料制作的念珠。
从现存的实物来看,甘中宴首肃敦煌莫高窟中,保存下来有一尊十六国时期(304—439)的泥塑弥勒菩萨像,便是一尊颈部挂有念珠的造像。
此外,在日本保存下来有《佛像图鉴》一书,其中绘制的唐代高僧像,使用佛珠者比比皆是。可以肯定地说,唐代以后,国人使用佛珠已经是相当普遍了。
念珠的涵义
□毓戒法师
白岩松在《你幸福了吗》一书中说:“走在人群中,我习惯看一看周围人的手腕,那里似乎藏着一个属于当代中国人的内心秘密,从不言说,却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人,不分男女,会戴上一个手串,这其中,不乏有人仅仅是为了装饰;更多的却带有祈福与安心的意味,这手串停留在装饰与信仰之间,或左或右。这其中,是一种怎样的相信或怎样的一种抚慰?又或者,来自内心怎样的一种焦虑或不安?”
如今大街小巷随处型消可见佩戴念珠的人。对于佛教徒来说,佩戴念珠是为摄心禅定念佛;而对于很多非佛教徒来说野租皮,念珠则更多的是一种饰品,不但美观大方,还可取趋吉避凶的用意。
念珠梵名“钵塞莫”,汉译为数珠,也叫“诵珠”、“咒珠”等,是念佛或持咒时用以记数的随身法器。佩戴念珠的本义,是帮助修行者提起正念,断除烦恼,庄严威仪。有人形象地称念珠为“拴马索”,意指当人心如野马、杂念纷飞的时候,手掐念珠便可以遏制妄念,增定力,生智慧。
虽然在多数情况下,佩戴念珠是佛教徒的一种标志,但是最初的念珠并非佛教所创用。追溯念珠的本源可以发现,它是由古代印度人用以缠身的璎珞蔓条演变而来。佛经对念珠的记载多出于后期的大乘经典,一部《木槵子经》讲述了念珠与佛教之间的渊源:印度的毗琉璃王请释迦牟尼佛开示消除烦恼的法门,佛陀便教他用木槵子树(菩提树的一种)的种子穿成珠串,随身携带,无论行、坐、卧,一边念佛的名号,一边拨动珠子,从一至百千万,便可清净自心,放下一切。佛教认为人的烦恼有一百零八种,谓之“百八烦恼”,即六根的六种烦恼乘以三世。《木槵子经》说,可以用一百零八颗念珠,破“百八烦恼”。
在我国,颂差有关念珠的记载,始于佛教盛行的隋唐时代。相传那时净土宗的道绰大师(562-645)在弘法的同时常劝人“念弥陀佛名,或用麻豆等物而为数量,每一称名,便度一粒,如是率之,乃积数百万斛者”,并教人把木槵子串在一起计算念佛的数目。由此,佩戴念珠的习惯便在我国佛教界不断传承。
因为在佛陀时代所制的律仪中并无关于念珠的记载,念珠本身也不包括在头陀十八物中,所以以律典为依据的南传佛教僧徒较少持有念珠。但是对于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而言,念珠却是必备的重要法具,特别是净土宗和密宗,其僧徒最常以念珠来念佛持咒。
珠串上珠子的数目是有一定要求的,不同的珠数代表了念珠的不同品级。在许多佛经中都写有对于珠数的规定,如《金刚顶瑜伽念诵经》载:“念珠,分别有四种:上品、最胜、及中、下。一千八十以为上,一百八珠为最胜,五十四珠以为中,二十七珠为下类。”《数珠功德经》也说:“其数珠者要当须满一百八颗,如其难得,或为五十四颗,或二十七,或十四颗,亦皆得用。”
在佛经规定的基础上,为方便教化,对于不同珠数的念珠,历代高僧又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如108颗表示求证百八三昧而断除百八烦恼;54颗代表菩萨修行过程之五十四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四善根因地;42颗表示菩萨修行过程之四十二阶位,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27颗表示小乘修行四向四果之二十七贤位;21颗表示十地、十波罗蜜、佛果等二十一位;14颗表示观音之十四无畏;1080颗表示十界各具有一百零八,故共成一千零八十;36颗和18颗的意义与108颗相同,只为便于携带。 留心观察念珠可以发现,其上的珠子在颜色、大小、材质方面有时不完全相同,可分为母珠、子珠、隔珠、记子、记子留等。以108颗珠子的念珠举例,母珠表示无量寿或修行成满之佛果,故捻珠至母珠时,不得越过,须逆向而返,否则即犯越法罪;隔珠又称数取,用来将子珠分隔开,从母珠数第7颗、21颗、54颗、87颗、101颗处插入,为1到3颗不等,不计算在108颗之内;记子又称弟子珠,为记遍数用,串于母珠之另一端,以10颗为一小串,表示十波罗蜜,捻珠念佛满108遍时即拨动一记子;记子留指每串记子之末端所附之珠粒,也可用金刚结代替,目的是防止记子滑落。
制作念珠的材料种类繁多,包括菩提子珠、金刚子珠、莲华子珠、金珠、银珠、铜珠、铁珠、水精(晶)珠、木子珠、香木珠、鍮石珠、真(珍)珠、珊瑚珠、砗渠珠、帝释子珠、螺旋珠、牙珠、赤珠、诸摩尼珠、薏苡珠、草子珠、活儿子珠、阿嘘阿啰阿叉珠、锡珠、琉璃珠、商佉珠等。一些人认为使用念珠的材料不同,所获得的功德也不等同,这样的说法恐怕有欠妥之处。佛教特别强调心念纯净和对三宝的诚心。不管材料是否尊贵,持珠诵念时诚心才是最重要的,若仅仅以材料而论功德,则不符合佛法的本义。佛教指引人们去除贪瞋痴,念珠只是帮助人们修行的工具,落实到根本,还是与心念相关。
任何人均可佩戴念珠,“出家人才能颈挂”的说法并无依据,佛教界人士认为,人人都可以用念珠,皆可获无量福、灭无量罪。念珠佩戴最宜:挂在颈上挂一圈;绕在手上绕两圈;放在台案上放三圈。
念珠的作用是什么
念珠主要是拿来念佛的时候数数的的,带在手腕上的功能应该也是这样.
佛珠,本称念珠,是指以线来贯穿一定数目的珠粒,于称名念佛或持咒时,用以记数的随身法具。 佛珠虽然现已成为佛教徒的一项重要标志,但如果溯其本源,佛珠却并非佛教所创用, 而是起源于古印度婆罗门教。
在佛教经典中,有关佛珠最孝兆初的起源,一般都以《木木患子经》所载佛陀对波流离王的启示作为通说。经文载:佛告王言。若欲灭烦恼障报障者。当贯木木患子一百八。以常自随。若行若坐若卧。恒当至心无分散意。称佛陀达摩僧伽名。乃过一木木患子。如是渐次度木木患子。若十若二十。若百若千。乃至百千万。……大善我当奉行。即敕吏民。营办木木患子。以为千具。六亲国戚。皆与一具。王常诵念。虽亲军旅。亦不废置。
由此可知,波流离王在听到佛陀的开示之后,便开始用木木患子来制造佛珠,持念“三宝”之名,用以消除烦恼障和报障。
延至唐代,在佛教大兴的时代背景下,有关记载佛珠的经典被广泛传译,佛珠亦开始在朝野上下、僧俗之间普遍流传开来。可以肯定地说,自唐以后,国人使用佛珠,已经是相当普遍了。
二、名目繁多--佛珠的种类
佛珠的种类很多。若就其使用方面来讲,通常可分为三种类型:
1、持珠--用手掐捻或者持念的佛珠。持珠,多用来记录念诵佛号或咒语的数目。
2、佩珠--戴在手腕或臂上的佛珠。佩珠,俗称手串,以十八颗子珠者最为普遍,多以名贵材质或颜色亮丽者而为之。
3、挂珠--挂在颈上的佛珠。挂珠,多采用水晶、玛瑙、翡翠、珊瑚、密蜡、绿松石等珍贵材料制成,子珠的色泽必须均净,要求选用彼此间色彩变化不大,温润细腻,光洁晶莹的好材料制做。同时,子珠的直径亦要求在一厘米左右,不可有大的误差。在联缀时,每二十七颗子珠间嵌入一颗隔珠,在母珠的下方还会配有一种编织精美的中国结与美玉、翡翠等挂件组合而成的‘佛头穗”。在重要的法会上或大和尚礼佛拈香的时候,这种 “佛头穗”能够起到一定的平衡作用,从而保证在整个佛事活动中仪态的庄重。
下面介绍一下佛珠的各部位名称。
一串标准的佛珠应该包括有母珠、子珠、隔珠(又称作“数取”)、弟子珠(又称作“记子”),记子留和一些饰物组成。
母珠,俗称“三通”或“佛头”。通常只有一颗,但亦有两颗的,用以将不同数目的子珠归结于一处,同时还可以起到连接弟子珠、记子留和一些饰物或流苏的作用。
隔珠,又称作 “间隔珠”或“数取”。多用来将子珠平均分隔开。一般来讲,隔珠均要比子珠稍大一些,数量可采用一颗至三颗不等,如一百零八颗的佛珠和五十四颗的佛珠,就需要每二十七颗子珠用一隔珠;二十七颗、十八颗的佛珠,则每九颗子珠用一隔珠。
弟子珠的体积比子珠要小一些,一般以十颗或二十颗居多,多系串在母珠的另一端,以十颗为一小串,如同算盘一样,采用十进位,用来计算掐捻佛珠的数目。
记子留森颤是指每串弟子珠的末端所附的比弟子珠稍大一些的珠粒或者饰物。也可以用线绳结成“中国结”来替代,目的是为了防止弟子珠的滑落。
三、意蕴深远--佛珠的数目
每串佛珠,都是由一定数目的子珠串缀而成,而各种佛珠特定的数目皆有不同。数目不尽相同的缘由是因为各本佛经的记载有异而成。 佛珠的数目在经典当中的差异很大,共有九种之多。其实,佛珠有不同的颗数,是因为具有着不同的含义,下面就根据普遍流传的说法,将其不同的含义略述如后:
(一)一百零八颗
是最为常见此慎败的数目,是为了表示求证百八三昧,而断除一百零八种烦恼,从而使身心能达到一种寂静的状态。
(二)一千零八十颗
表示十界各有一百零八种烦恼,合成一千零八十种烦恼, “十界”表示整个迷与悟的世界,可分为十个种类。
(三)五十四颗
表示菩萨修行过程中的五十四个位次,其中包括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五十阶位,再加上四善根位。
(四)四十二颗
表示菩萨修行过程的四十二阶位,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和妙觉。
(五)三十六颗
无确切的含义,通常皆认为是为了便于携带,遂三分一百零八颗成三十六颗。其中蕴含有以小见大的义理,故与一百零八颗相同。
(六)二十七颗
表示小乘修行四向果的二十七贤位,即前四向三果的 “十八有学”与第四阿罗汉果的“九无学”。
(七)二十一颗
表示十地,十波罗蜜、佛果二十一个位次, “佛果”指达到最究竟成佛的果位。
(八)十八颗
俗称“十八子”,此中所谓 “十八”指的是“十八界”,即六根、六尘、六识。
(九)十四颗
表示观音菩萨与十方、三世、六道等一切众生同一悲仰,令诸众生获得十四种无畏的功德。
四、异彩纷呈——佛珠的质料
佛典当中记载,可用来制造佛珠的质料,是非常有限的,最多也不过十余种,无法与现今众多繁杂的品类相比了。下面将佛经中所举的佛珠质料加以说明:
《陀罗尼集经》卷二载佛珠质料有金、银、赤铜、水精、木木患子、菩提子、莲花子等七种 。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九载佛珠质料有菩提子、金刚子、真珠、莲花子、金银诸宝、及以上诸材和合等六种。
《诸佛境界摄真实经》卷下“持念品”载佛珠质料有香木、金俞石、铜、铁、水晶、真珠、莲花子、金刚子、间错种种诸宝、菩提子等十种。
在佛教中,以“七宝”所制成的佛珠最为殊胜尊贵。七宝的名目,诸经中说法各有不同,今多以《般若经》中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琥珀、珊瑚七种为准。
佛珠的质料,除了上述的 “佛教七宝”以外,可用五大类别加以划分:
(一)菩提类
菩提子,恐怕是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类佛珠了。其实,菩提子并非菩提树所结的果实,而是指一种产于雪山附近,名字叫川谷的草本植物。其具体相状是:春天长苗,茎高三四尺,叶如黍,开红白色花,呈穗状,夏秋之际间结实,圆而色白,有坚壳,如珐琅质。木本者为其别种,我国唯天台山有之,称为天台菩提。
而以菩提来命名的佛珠质料,总计有三十多个品种。这其中有依产地来命名的,如天台菩提、天竺菩提等;有依纹理来命名的,如星月菩提、凤眼菩提等。携带一串菩提佛珠,是会给人增福无量的。《佛说较量数珠功德经》说:若菩提子为数珠者,或用掐念,或但手持,数诵一遍,其福无量。
正因为菩提子有着如此深远的含义,因此,通常将许多的佛珠皆命名为菩提,而信仰佛教者,必有一串菩提佛珠。
(二)宝玉石类
宝石,因其颜色鲜艳,质地晶莹,光泽灿烂,坚硬耐久,而又存世稀少,故属于贵重一类。比较常见的宝石种类有:水晶、橄榄石、木变石、绿松石、孔雀石、芙蓉石、东陵石、青金石、碧玺、石榴石、金沙石等诸多品类。但这些只能算是次等宝石,远远比不上金刚石、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这四大宝石名贵,因这些宝石异常珍贵,故用这些宝石来制造佛珠,多为皇室或富绅所持用,一般之人是无法得到的。
玉石,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就广义而言,包括有许多种用于工艺美术雕琢方面的矿物和岩石。诸如大理石、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巴林石、端砚石等均属此范畴。而狭义上讲,玉石仅指硬玉(以缅甸翡翠为优质代表)和软玉(以和田玉为优质代表)二种。由于千百年来,玉石那种象征吉祥,可以避邪、禳灾和带来幸运的功效,以及受到“君子比德如玉,有仁、知、礼、忠、信之道”的影响,那些采用玉石制造的佛珠,也就越发受到人们的喜爱了。
(三)果实(核)类
果实(核)类佛珠,在佛珠的大家庭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人们随便就可以例举出不少的种类,桃核雕刻、核桃雕刻、橄榄核雕刻、皤桃核、金刚子、太阳子、天薏子、莲子、椰蒂、缅茄、五眼六通等,简直不胜枚举。这其中以桃核、橄榄核为果核类的代表,以木木患子、椰壳(蒂)为果实类的代表。
桃树是一种落叶乔木,易植而子繁,故多为人们所广泛种植。据传桃木可以驱鬼,桃梗可能禳恶,桃符可以辟邪,而桃核坚硬,可以用来雕刻成具有深刻含义的各类佛珠。
橄榄是一种常绿乔木,果实长圆而两头尖,因其味苦涩而甘,故有 “谏果回甘”之称。橄榄核坚硬如石,是用来制造佛珠的极佳材料,并且会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而变得深红发亮,是不可多得的随身法宝。
木木患子,亦称作无患子,木木患子。木木完子,是一种生长在高山上的乔木,枝叶如椿树,其叶对生,初夏之季,开黄色小花,其蒴膨大,裂而为三。结实大如弹丸,坚黑如漆珠。
椰,古书中或作为“木牙”,“木邪”是一种生长在热带地区的常绿乔木。果实叫椰子,可用来制造佛珠。用椰壳(蒂)来制造佛珠在清初已很普遍,有数百年的历史了 答案补充 呵呵 佛头是不算在里面的...
念珠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念珠菌感染的主要原因、念珠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